"
老底子杭州人的夏天,傍晚最是闹猛。日头刚落下,各家就把竹床搬到巷子口,往地上泼几盆井水,"滋啦"一声,暑气顿消。左邻右舍摇着蒲扇聚拢来,天南海北地闲话家常。小伢儿翻个身,竹床发出“嘎吱嘎吱”的BGM。
多少人家搬迁时,宁可舍弃新家具,也要把这"老伙计"带进新居。一躺上去,仿佛一下回到了童年里摇着蒲扇数星星的日子……
"
每年的夏天,我都会把家中那张竹凉床擦洗干净,往上面一躺,凉意十足。这张竹凉床与我同龄,是父亲58年前亲手为我打制起来的。
父亲出生在杭州。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攻占杭州,位于拱宸桥附近的几间房子,被炮火夷为平地。祖父祖母带着年仅4岁的父亲一路逃亡战火。逃亡途中,祖父失踪,从此音讯杳无。最后,祖母带着父亲在浙江省西部的一个小县城落脚。为了生存,父亲13岁那年,拜当地一位篾匠为师,三年后学成手艺,开起了一家竹器铺,然后娶妻生子,在这个小城里落地生根了。
展开剩余84%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父亲竹器铺最辉煌风光的时期,每天前来定制和购买各种竹器的人络绎不绝。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而江南地带,山上多的是毛竹,人们就地取材,合理利用,把毛竹制成各种各样经济实惠的生活生产用具。竹器大到竹板床、竹椅子、竹梯子、篾席子,小到篮子、竹碗、竹筢、竹筷子、毛线签……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摄影/王建才
父亲做的竹器美观又实用,价钱上也非常公道,许多人专门找他做竹器。在我的印象当中,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天到晚父亲都在忙碌,好像生活中,除了干活没有其他事情了。
我出生在1967年的5月,刚好要入夏了,父亲决定打一张竹凉床,作为送给我的礼物。
为了这张竹凉床,父亲可费心了。他专门去距离县城四十多公里外的山村,走进茫茫的竹林,精挑细选出一根根毛竹运回到城里。然后将选好的竹子破开,加工成构建凉床的构件,再将处理好的竹子构件进行组合,形成凉床的基本框架,没有使用任何的铁钉或胶水。接着,父亲用一块细砂纸多次打磨,去除竹子表面的凸起和毛刺。最后,父亲让母亲烧起几大锅热水竹凉床进行浸泡,说是进行防霉处理。
图片 萧内网萧山网论坛
这张竹凉床,长一米九,宽七十公分,高三十五公分,到了夏天,就成了我的专属用品。
江南的夏天,非常的闷热。那个年代,不要说空调了,连电风扇都是稀少的奢侈品。人们消暑乘凉的“利器”,无非是白天坐竹椅子,夜里睡篾席子或竹凉床。
图片 钱塘往事
在毒辣辣的太阳下干了一天活的人们,几乎被晒得蔫头巴脑,又累得精疲力竭,是非常向往在星月满天的夜空下乘凉的。让身体接受微风的抚摸,让毛孔接受露水的滋润,让骨骼在竹椅竹床上舒展。听着从不远处田野中传来的虫叫声和蛙鸣声,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又有充沛的精力去承受生活的艰辛。
摄影 遗落的森林-630
过去的夏夜乘凉的乐趣让我至今难忘。在我们居住的那条巷子里,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那时候还没有被砍掉,巷子转口处的那口水井也没有被填平,因此那里就成了比较集中的乘凉场所。晚饭后,邻居们三三两两地搬着凳子或者躺椅聚集到这里,一边享受着凉风,一边聊起家常,说得最多的是天气、孩子、收成等等话题。这样的聊天看似随意散漫,却像粘合剂,可以笼络感情,拉近距离。虽然巷子里人口众多,但大家几乎都能叫出名字来。市井生活丰腴的人情,多半是从这样的细节中积攒起来的。
摄影 遗落的森林-630
让我感到特别骄傲的是,邻居们乘凉使用的竹椅竹床,全是出自我父亲之手的。
过去的夏夜乘凉,还是一种文化生活。巷子里的几位长辈,虽然没认得多少个字,但装有一肚子的传说故事,在大家的一再恳求之下,有时甚至还要向他们“贿赂”上一块水镇西瓜、几根自制香烟之后,才肯清清嗓子,讲上一段“三国”、说上几个“聊斋”故事;一些正在上学的孩子,在父母的鼓励怂恿下,也会给大家唱上一首新歌,跳上一支舞蹈,让夏夜充满了欢声笑语。月上中天,暑气渐消,甜甜地睡过一觉之后,人们这才陆陆续续地回到家接着酣睡。
记得童年的许多个闷热的夏日夜晚,母亲将我的竹凉床用井水擦拭过,将它放置在大门口,我躺在上面,竹子的纹理立即让我感受到了丝丝清凉。而此时,母亲坐在一边缝衣服,父亲坐在一边喝茶。我看着满天的繁星,听着起起伏伏的虫鸣声,渐渐地进入了甜美梦乡。这个温馨的画面,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摄影 A_L_I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风扇和空调等家电产品开始普及,人们有更多的办法制造和享受清凉,不再需要竹椅子竹凉床来消暑降温了。父亲做的那张竹凉床,有一段时间淡出了我的生活,我将它放进了房子的一个角落。
2021年,老房子拆迁,在整理东西时,我突然看到了那张竹凉床,它已经呈现出酱红色,散发出年月的暗光,但依旧结实如初。我顿时流出了眼泪,想起了早些年就已经去世的父亲和母亲,想起了过去那些温暖而又美好的岁月。
老房子里的很多东西我都舍弃了,唯独把这张快六十年的竹凉床搬到了新房,并将永远保存使用下去。
那些在竹床上数过星星的孩子
如今都已长成了大人
岁月在竹片留下温润的包浆
也让鬓角悄然染上风霜
那些摇着蒲扇数星星的夜晚
都成了记忆里最温柔的印记
你的童年里
可也有这样一张会“嘎吱”作响的竹床?
若你也在竹床上做过梦
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年龄
让我们看看这段共同记忆
究竟穿越了多少个盛夏
发布于:北京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