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招:双管齐下——好课程是设计出来的,多花心思
培训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设计的质量。
课程设计好比一部电影的剧本,剧本质量直接影响电影上市后的口碑与销量。之前,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所有培训师一律外请,然而涨课酬、跳单、没有档期等情况,让我们的工作陷入被动。于是,我们开始着力打造自己的课程,不再受培训师因素的制约。此时,我们已从被动转为主动,培训师在整个培训交付链条中扮演演员角色,而我们的核心任务在于设计出适合客户的课程。
由此可见,课程设计得当,培训交付就有保障。那么,如何结合前期调研摸底情况,设计出优秀课程呢?其实只要做到3个双管齐下即可。
1、理论与实战融合
通篇理论的课程,容易让学员昏昏欲睡。全程实战的课程,学员又难以归纳总结知识点,不易记住,不利于消化吸收。
在市面上,常能看到理论派老师抨击实战派老师的课程缺乏系统性、没有高度,感觉如同散沙。而实战派则抨击理论派老师无法结合实战,难以落地。
展开剩余85%文人相轻的现象存在已久,彼此互不买账,这也体现了文人的傲气。其实,培训师之间这种互不买账的情况也颇为普遍,且双方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就像理论派和实战派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与适合的受众。彼此间的抨击并非毫无根据,而是确有其事。而培训师大咖,则会将理论与实战进行融合,如此研发出的课程品质更优。
课程有了理论,就如同人有了骨架,融入实战案例,就如同有了血肉,使课程变得生动起来。例如我们有一门版权课程《高效能人士的学习方法》,其中认知篇,我们对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涉及如下内容:
“3、高效学习底层三定律
(1)神经科学视角:大脑可塑性原理
故事:伦敦出租车司机海马体变化实验
(2)能量守恒定律
(3)复利效应
4、三脑理论应用
(1)人类的三重大脑
(2)运用三脑理论
5、高效学习的2个关键模型
(1)番茄工作法模型
(2)费曼学习法模型”
在这3大块内容中,我们阐释了高效学习的底层逻辑、原理与模型等内容。倘若缺失这些内容,学员就很难理解高效学习方法背后的逻辑,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理论好比串起珍珠的那根线,而实战好比珍珠。仅有线是不够的,还得有珍珠。继续以《高效能人士的学习方法》为例,我们不仅有理论高度,更注重实战。比如在实战应用中设计了这些内容:
“1、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案例:从学渣到连续创业者/作家的逆袭之路
(1)3种学习风格
测试:通过学习风格测试试题开展测试,然后根据标准自行完成统计。
(2)评判最佳学习的3个维度
2、AI工具在学习中的2大应用
(1)提炼总结
实操演练:AI提炼总结话术指令
(2)深度分析
实操演练:AI深度分析话术指令
工具:AI解决工作问题常用话术指令汇总”
这些内容能让学员学后马上应用,学员都期望能快速见到效果,而结合上述实战设计内容,便能轻松达成。
每一位培训师都应明白,理论与实战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唯有如此,课程才能兼顾各类学习需求的学员,让课程更具魅力。
2、讲授与实操融合
成年人的学习注重参与感,倘若全程都是培训师单向输出,那就与看网课无异。
我每次培训时,都会融入大量实操环节。因为我把学员也视作培训的主体,秉持这样的心态,必然会让学员不断参与到课程中来。就以我的《ITTA国际企业培训师训练营》课程为例,在这个课程中,我设计了如下实操环节:
“提问互动:每人用一句话概括培训
小组讨论:一门课程的构成有哪些元素?
小组分享:分享一条自己最有价值的人生经验
实操:根据要求现场进行提炼经验
实操:对个人口述的经验进行提炼
实操训练:针对公司产品文化提炼顺口溜,要求押韵
测试:每个领域选1门课程
实操训练1:每组给每门课程取五个名字,选择出最优小组。
实操训练2:用AI技术自动生成优秀课程名字
实操训练:用AI技术一键生成标准课程介绍
实操训练:用AI技术一键生成课程案例故事
实操训练:用AI技术一键生成标准化PPT课件
实操训练:1分钟自我介绍
演练: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开场训练
演练: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提问训练
演练: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学员讲话处理的训练
演练: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课程结束训练”
通过这一系列实操,能让学员亲身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消化吸收。而且很多实操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商业课程。
培训学员不能仅带着耳朵来听课,还需通过实操,促使他们调动大脑,动手实践。如果现场都不提供实操机会,课后再让他们实操,实施难度将成倍增加。
3、讲授与思考融合
画画有一个经典技巧,那就是留白。对于许多初级画画者来说,留白并非易事,这是一门艺术。那些经典画作,留白把控得十分到位。
作为培训师,在设计课程时,同样需要“留白”,课程中的“留白”,就是要给学员留出一些缓冲思考的时间。比如在讲到经典金句、模型、案例或工具后,我们需给学员留出时间思考。
课程中最有价值的,是学员的思考。通过思考,才能碰撞出属于每个学员的思维火花,才能让学员有更深的感悟。
一门课并非内容越多越好,也不是课程安排得紧凑就好,我们要向画家学习,借鉴他们的留白技巧。课程现场,既要有讲师有力且富有情感的表达声,也要有学员的参与分享声,还要有掌声与笑声,更要有学员独自思考的时间。唯有如此,课程才会立体生动,才能走进学员心里。
设计课程,就是一门艺术。而艺术讲究多元化呈现,当我们运用双管齐下的策略,课程就有了灵魂,更有了效果保障。
发布于:湖南省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