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社科界
编者按
临沂,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为全面展示临沂文化的独特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科联、临沂市网信办、沂蒙文化学会共同组织开展了“临沂文化符号”评选活动。活动历经网络与报纸投票专家、评选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00项最能代表临沂的文化符号”,并编辑成《临沂文化符号》一书。
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临沂的文化精华,还通过“相关链接”与交通提示等细节,增强了知识性与实用性。 从地理、历史到红色文化,从非遗、遗存到特产,书中内容丰富,是了解临沂文化的绝佳读物。
今日起,我们将以专栏形式,陆续在公众号上分享《临沂文化符号》的精彩内容,带您深入了解这些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若您对书中内容有任何建议或补充,欢迎留言交流,让我们共同见证临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临沂最大政治品牌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或城市品牌, 代表着这个城市的身份、历史、现实和外在形象。 临沂有两大最知名品牌, 其中 “沂蒙精神” 是临沂的最大政治品牌。
展开剩余77%沂蒙精神从哪里来?
沂蒙精神是从哪里来的?这首先要从革命战争年代说起。
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重要的根据地之一。1962年,在评价罗荣桓、谈起战争年代的抗日根据地时,毛泽东曾这样说:“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
在当年的沂蒙根据地和沂蒙解放区内,党和军队把人民当亲人,“爱护群众利益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时时为人民着想,处处亲民爱民。比如在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开展民主选举,组织沂蒙老百姓学文化,让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真正感受到做人的尊严。比如在经济上,在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党和军队关心群众疾苦,一边拿着枪奋勇战斗,一边组织开展“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修建水利工程和救灾救助,减轻群众负担,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比如在危急时刻,党和军队总是冲在前头,浴血奋战,用生命为群众筑起一道生死相依的血肉长城。党和军队还把作风建设看成党的生命,八路军战士住到哪里,要把各家水缸的水挑满,这叫“满缸运动”。八路军规定,部队驻到哪里,就要帮助驻在村群众扫院子,把草屑、泥土、马粪清理干净,政治处还要派人来检查,发现有谁偷懒有谁欺负老乡就要受处分,这叫做“清扫运动”。农忙要帮群众耕地拉犁……有的部队打下敌伪据点搞到粮食,宁愿自己饿肚子也先让给老百姓吃。而《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更是具体到“不让马啃树皮”这样的细节。西方记者爱泼斯坦曾记下他在根据地看到的难忘的一幕:一位老农慈爱地拍打着出身贫苦的年轻县长 的背对他说:“你看这家伙背了多少筐粪到我们地里?有谁以前看见过这样的官?从前,当官的闻的是他们姨太太的香水味,怎能闻这鲜大粪呢?”爱泼斯坦感慨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官员,也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情景。”
党心换民心。淳朴的沂蒙老百姓是最容易受感动的,他们认准了共产党是自家人,军队是自己的队伍,打仗是自己的事情,喊响“—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响亮口号,铁了心跟党走,参军参战,踊跃支前: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内,经常出现“父母送子”“妻子送郎”“兄弟相争”“村干带头”参军的动人场景,出现很多“一门三英烈”甚至“一门七英”的革命家庭;沂蒙老百姓还节衣缩食、含辛茹苦,甚至不惜破产毁家,支援前线,“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孩子,送去上战场”,这是临沂人民支援革命战争的真实写照。当时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革命先烈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农民抗战第一村渊子崖、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抚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勇于支前的“沂蒙六姐妹”、火线抢救伤员的 “陈毅担架队”、肩膀搭建起的“火线桥”等一大批“重大符号性”英雄群体和个人。
正是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凝聚起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中,共同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知识小贴士:
党和国家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区别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领导人民铸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结点成线,形成“精神谱系”: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
沂蒙精神晋京展
2005年8月,由中宣部统一组织,山东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晋京展感动京城、轰动中国,在全国刮起一股强劲红色沂蒙旋风,是沂蒙精神的一次全景式展示和全面弘扬。
发布于:山东省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