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夏本纪》中有记载:“帝禹立而举皓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皓陶卒。封皓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这段话揭示了夏朝初期的权力交接与继承问题。当禹接替了舜的位子之后,他立刻将重任托付给皓陶,让他全权负责治理国家事务。皓陶身为何人,能在禹继位伊始便被如此重视,显然是因为他在朝政中的重要地位。
皓陶,纵观尧、舜、禹三个时代,是一个卓越的贤臣,他的名声与古代的三位帝王并列,被后世尊称为上古四圣之一。在尧舜禹的统治下,皓陶始终支援着天子,参与制定礼仪,推行道德教育,同时致力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宁。他主掌刑法,公正无私,故而赢得了人民的信仰与尊重,后世将他视为中国司法的始祖。
展开剩余65%当禹继位之时,皓陶已年事已高,病重不久后便与世长辞。皓陶曾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禹的继任者益随即接替皓陶的职位,传说益乃是皓陶的儿子。因而,禹又将益提拔为继任者,以期延续皓陶对国家的治理和对民众的教化。
随着岁月的推移,十多年之后,当帝禹去世时,依据传统的禅让制度,益理应继位为新的天子。然而,面对各地诸侯的支援,纷纷站在“吾君帝禹之子”的旗帜下,拥立启即位为夏后帝启。益深知自己人望不足,难以对抗众多支持启的势力,因此顺应潮流,公开表示对启的支持。
《史记·夏本纪》中提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尽管禹去世后将国家托付给益,但由于益与禹之间的关系尚浅,社会支持度也不高,以至于最终诸侯们都转向支持启,称之为“吾君帝禹之子”,最终启顺利登基成为帝王。
另一方面,《竹书纪年》的另一种叙述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启与益之间激烈争夺帝位的版本。此记载中提到,益登基之后,启不仅借助众多部族的支持,还通过战争进行争夺,最终得以击败益,确立他的统治地位。经过多年的战争,启最终战胜了益,巩固了自己的皇位。
无论具体的过程如何,结局是一致的:启成为了新一任的天子,华夏历史中由此迎来了新的朝代——夏朝。此时,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取代,原本公有的天下开始变成了家族相传的天下。
然而,东夷部族对于失去权力的愤懑情绪并没有就此消散,他们的复仇欲望如影随形,始终紧盯着这个刚刚崛起的夏朝王朝,准备在未来的某一天,寻求复仇与重获权势的机会。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