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曾经是购房者的热门选择,其宏伟外观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近年来,购房理念悄然转变,多层住宅逐渐成为市场新宠。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多层住宅的购买比例从18.5%飙升至29.8%,同期高层住宅的购买比例则从57.8%骤降至36.5%。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高层住宅自身诸多弊端所促成。
首先,高层住宅普遍存在公摊面积过大的问题。与之相比,多层住宅的公摊面积显著较小,直接提升了房屋使用率和性价比。其次,高层住宅容积率高,导致楼间距狭窄,通风和采光条件欠佳,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拥挤的楼间距也使得小区停车位紧张,车辆停放困难。
此外,高层住宅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一旦发生火灾或地震等紧急情况,电梯停运将严重阻碍居民逃生和救援。高层建筑的拆迁难度也远高于多层建筑,高昂的拆迁成本和复杂的协调程序,往往使得高层住宅难以纳入城市更新规划,最终导致建筑老化、设备维护成本居高不下,业主需承担高额的维修基金。
针对高层住宅的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也表达了担忧。北大教授朱国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天勇等专家纷纷指出,随着设备老化、维护成本上升以及拆迁难度增加,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高层住宅,其价值未来可能持续下降,甚至沦为“贫民窟”。
展开剩余63%为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中,明确限制超高层建筑的建设,对500米以上建筑实行禁建,250米以上建筑严格限制,100米以上建筑则需充分论证并集中布局。
随后,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进一步规定,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建筑面积占比应不低于70%,最高层数不超过18层。
更严格的是,针对城区人口规模不同,对新建超高层建筑的审批权限和责任追究也进行了明确规定: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均需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报城市党委政府审定,并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制。
这些新政策的实施,无疑将对高层住宅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大城市高楼建设将受到严格限制,中小城市则基本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高层建筑开发。
未来,两类住宅将更受青睐:其一,新建多层住宅。其优势在于公摊面积小、容积率低、通风采光好、安全性高、上下楼方便,性价比高,将成为刚需和改善型家庭的首选。其二,经过旧改的老旧小区。这些小区通常地段优越,配套设施完善,旧改后焕然一新,加装电梯后居住舒适度显著提升,性价比也颇具吸引力。 由此可见,购房理念的转变与国家政策的引导相辅相成,共同塑造着未来住宅市场的格局。
"
发布于:上海市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