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盛夏,电影《南京照相馆》正在上映。137分钟的观影时间里,几度泪湿衣襟,啜泣声、叹气声此起彼伏……这是很多人走进影厅里的共同感受。甚至放映结束,看着屏幕一点点暗下去,人们还久久缓不过神。
更让笔者触动的,在散场途中,身边一个女孩带着哭腔追问:“爸爸,那些孤零零的小孩太可怜了,他们的爸爸妈妈都被日本人杀死了吗?”一旁的父亲红着眼睛,点了点头,搂紧了眼前的孩子安慰着。
不由想到,这几天总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一些家长有些矛盾纠结的询问:“《南京照相馆》适合带小学生去看吗?影片里有没有血腥场景?我怕孩子接受不了。”说实话,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些在21世纪和平年代出生的新生代们,已经离战争的硝烟太遥远了。那份残酷的过往,对于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可能确实太具“杀伤力”。
但其实,关于战争的影片和文学作品等,我们从小到大都看过不少、读过不少。在影视作品还不那么丰富的年代,我们的祖辈、父辈们,也从未忘记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把战争的残酷和带来的屈辱一遍遍说给后辈听。生长于上世纪70、80甚至90年代的一代代人,记忆里也总少不了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那些或存在于影视作品或流淌于字里行间的惨痛记忆,让即使没亲历过那段黑暗岁月的人们,也对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落后就要挨打”的时时自省、“吾辈当自强”的奋发精神,就这样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展开剩余61%毫无疑问,忘记就意味着背叛。而且,忘记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就如泛黄的老照片一样,记忆是慢慢褪色的。更何况,如今日本右翼势力仍在教科书里淡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的现实依然存在,这更加警醒我们,历史的真相需要世代接力守护,有些苦难记忆更需要毫无保留地向下一代诉说。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要一遍遍回忆并讲述那段最不愿意回忆的岁月。这也是为什么,每当问起他们的心愿,他们都会哽咽着回答:“希望后人会继续把历史讲下去。”如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只剩20余人在世,当亲历者逐渐凋零,我们又该如何守护真相?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应对之策意味深长:认证“历史记忆传承人”,让幸存者的后代继续讲述证言。让人动容的是,这其中年纪最小的,是10岁的南京市立贤小学学生于恬祥。对于曾外祖母在南京大屠杀时的经历,他多次向同龄人讲起,把最初对日本侵略者的害怕、憎恨,转变为要把这段惨痛历史讲述下去的决心。这又何尝不是与守护“京子第一号证据”的勇敢少年罗瑾和吴旋,形成了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共振。
再回到影片本身。《南京照相馆》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完成历史教育的使命,聚焦凡人微光的叙事视角,或许在当下更能引发代际共鸣。《南京照相馆》点映期间,有位05后观众就在网上留言:过去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更多的是课本中30万人这个数字,直到看见婴儿被敌人重重摔在地上,听到邮差阿昌对伪善的日军摄影师喊出“我们永远都不是朋友”时,抽象的认知霎那间变成具象共情,心被狠狠揪住,眼泪不自觉就决了堤。
当银幕上的南京城在战火中满目疮痍,影院里的年轻脸庞泛起悲愤的泪水。这大概正是电影的价值所在——它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铭刻记忆;不是为了制造恐惧,而是为了让后人明白:当山河破碎、同胞罹难,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可能成为守护文明的最后防线。那些在暗房里拼死保存的胶卷,那些在屠刀下念出的山河之名,终将在代代相传中化作抵御遗忘的铠甲,让我们这个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永远记得来时的路。
回望本就不是为了延续疼痛,而是为了让记忆成为不灭的灯芯,照亮前行的路。有些道理,应该早点让孩子们知道。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言心(林元沁)
汇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